拜年走親見孝心/唐勝一

發佈日期:2025-01-09
閱讀全文好報 編輯2025年1月9日 上午11:07

唐勝一

春節裏,走親拜年,人之常情。但在我們當地鄉下人看來,走親拜年卻能發現其家風如何,更直接的就是後生晚輩對長輩老人的孝順怎樣。

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農村結婚成的家,且不久便與父親分夥而食。鄉下習慣“樹大開枝,兒大分家”。凡事都具兩面性,分夥而食也不例外,好的方面是父母和兒子兒媳各自生活較為自由自在,而不足的則為後生晚輩對長輩老人照顧的不是那麼的到位。但是,如果婆媳、父子關係好,大凡家裏有好吃的,或是來人來客招待,或是殺豬宰羊等,都會叫來公婆(或兒子兒媳)一起共用。這算家風好,尊老愛少,和睦共處。若是婆媳、父子關係不好的,對不起,像冤家對頭那樣的不相往來,各過各的,互不干涉,不為雞毛蒜皮小事拌嘴吵架就算燒高香了。

我家親戚多,正月裏來拜年的客人不少。每當客人剛進屋,我就將父親叫過來,一起入席“掛紅”喝茶喝酒吃糕點。言談說笑之際,客人會對父親說:“等下一起在你兒子家吃飯。”“那是。”父親點著頭,一臉笑意,接著說,“我不但在兒子家吃飯,還占著這方上席呢。”客人回話:“應該,應該的,您為長輩,長者為尊。”父親還跟客人講到:“過年春節裏,我都在兒子家吃飯,連過年‘場合’(菜肴食物及酒飲糕點食物等)都沒辦。每年從大年三十到新年正月十五,我家都不用生火做飯,全在他家吃。”兒女孝順父母,天經地義。人人都有老的時候,俗話講,屋簷掉水滴接滴,孝順老人代接代。我們今天做的,就是給自己的兒女做出樣子,為我們的將來老時作打算。

當然,不是人人都這麼想的。比如有個村子的一家年輕人,結婚成家不但不感恩,反倒將父母當外人看,乃至還不如。他們平常對父母沒有丁點的孝順,動不動還罵罵咧咧,吵吵鬧鬧。連春節裏親戚朋友來拜年時,也不主動叫父母來坐坐喝茶聊天,或是吃飯。親戚朋友當然也是父母的親戚,會講禮數,不但去看望,還要請到兒子家來喝茶吃飯。遇上這種情況,父母自然要用各種理由搪塞:“不好意思,我老兩口子因天冷著涼了,肚子不舒服,吃不得好的,就沒法陪你們了。要不,你們吃完飯再來我家坐坐,喝喝茶水,拉拉家常如何?”如果客人堅持要把父母拉去兒子家吃飯的話,父母也就忍不住地把話挑明瞭講:“謝謝你們的好意,我們沒臉去蹭飯吃,即便去吃了,到時還難聽閒話。唉——,今生攤上這麼個兒子兒媳,真是出醜弄怪,丟人現眼啰。”這家年輕人如此的不知感恩、不知孝順、不知禮節,也就漸漸失去親戚和朋友,以至後來有的親戚來看望他父母,或是來拜年,也都不願進他的屋了,以至他們漸漸地被鄉親看不起。

還有一家遠房表親,與父母關係也算不上好,但兒子兒媳和父母公婆都算識大局,講究家統,會做表面文章,顧其雙方的顏面。他們兩個小家的平常相處算不得和睦,也有些小吵小鬧的。要是一旦來了客人,特別是春節裏有人上門拜年,那絕對是和好得叫人看不出破綻。客人如先進了父母家的門,兒子兒媳立馬拿的拿酒、裝的裝團盤(糕點)送到父母家去,給客人“掛紅”。再後便對客人說:“你們先聊天,我們回家去做飯,到時爸媽陪著客人一起來吃飯。”“好啰。”父母異口同聲答應。要是父母留住客人過夜,父母堅持要辦晚餐時,兒子兒媳都不用叫,早早地就會來到父母家,幫忙下廚做飯炒菜。兒媳還講些乖巧話:“我說留客人在我家吃晚飯吧,你二老堅持要到你們家吃頓飯。那好吧,我們下廚,你二老陪著客人。”客人看著這般情景,心情登時舒暢,吃的開胃,聊的開心,打心眼裏佩服這一大家庭的兩代關係好呢。知底知細的鄉親直癟嘴巴,不過轉念一想,總比連表面文章都不做的還是要強,那硬剛到底、毫無遮擋的拙劣行徑畢竟令人生厭。

對父母長輩不好不孝順的,大都成了過去式,我以上講的也是往事。隨著時代變遷,社會飛速發展,如今老人在家留守,青年人紛紛外出經商、打工賺錢,一年到頭難得回老家一二次,自然少了矛盾糾紛。每到逢年過節,縱使兩輩人分夥而食,但後生晚輩回到老家,沒分彼此,均為一家大團圓,皆大歡喜。有人說這是距離產生了美,是相見較難增進了情感。我不否定這些,但覺得最為重要的還是國家的政策好了,社會的經濟發展繁榮,人們的生活水準大提高,個個的口袋裏都有紅紅的鈔票,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文明。